文王背了姜子牙八百步,姜子牙保了周朝八百年。这段佳话或许掺杂了演绎的成分,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西周王朝建立之初的艰辛与不易。历经数代经营,周王朝逐渐走向鼎盛,也建立起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在墓葬规制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提到周天子墓葬,很多人第一个想法是“四条墓道、黄肠题凑、五棺两椁、九鼎七簋”,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尤其是进入到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身后之事操办得越来越寒酸,这背后,正是王朝兴衰的缩影。
西周时期,天子的墓葬形制是独特的“亚”字形,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即便权势滔天,也不敢僭越雷池一步。《国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记载,晋文公重耳在“王子带之乱”中帮助周襄王复位,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他向周襄王请求使用天子的“亚”字形墓葬,即“请隧”。然而周襄王以“不敢荒废先王制度”为由拒绝,最终赐予晋文公土地作为补偿。这次拒绝,维护了周天子的尊严,也暗示了在周襄王之前,“亚”字形墓葬的确是周天子独享的规格。2001年在洛阳发现的一座春秋早期“亚”字形墓葬,很可能就是周平王之墓,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随着平王东迁,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周郑交质、射王中肩、王子颓之乱等一系列事件,不断削弱着周天子的影响力,他们的直属领地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向诸侯乞求助葬钱财的窘境。到了周景王时期,维持天子礼乐的礼器都捉襟见肘,不得不向晋国求助,而晋国却推脱说没有,周景王只能讽刺他们“数典忘祖”。这或许也暗示了在此之前,周天子的葬制就已经开始缩水,悄悄地变成了“中”字形甚至“甲”字形。王城陵区、周山陵区发现的众多“中”“甲”字形墓葬,或许就是这段历史的无声见证。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葬礼上爆发的“王子朝之乱”,对周王室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新即位的周悼王惊惧而死,继位的周敬王为了避祸,不得不迁都成周,并在晋国的支持下才平定了叛乱。此后的周天子(除周赧王)都葬在成周陵区,也就是今天的洛阳金村一带。根据考古勘探和文献记载,这些墓葬全部采用“甲”字形,墓道长度和墓室面积都与普通诸侯墓葬无异,甚至更小。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彻底沦为“吉祥物”,几次内乱更是让他们仰人鼻息。他们已经无力建造耗时耗力的“亚”字形或“中”字形墓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甲”字形墓葬,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延长墓道,以此来满足作为“天下共主”的最后一丝虚荣。
从“亚”字形到“甲”字形,周天子墓葬的变迁,清晰地展现了周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这无声的石碑,无言地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也警示着后人:以墓为鉴,可以知兴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