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统来看,土葬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认为人死后应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愿望。这种观念在丧葬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土葬被视为一种回归自然的方式,符合“死必归土”的传统观念。此外,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土葬逐渐成为汉族最普遍和正统的葬法,并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繁琐的殡葬礼仪。
从历史背景来看,历代统治阶级推行土葬和封建的丧制、丧礼,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使土葬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中主要的殡葬方式。在农业社会中,土葬还具有宣示土地所有权的功能,导致一些人盗掘坟墓,强占土地。这种习俗在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
从情感需求来看,土葬能够保留逝者的完整骸骨,对家属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这种情感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更倾向于土葬以保留全尸。此外,土葬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们的情感记忆,是一种连接生者与死者、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从伦理观念来看,中国人受传统孝道思想影响,多存有死后保留全尸之观念。古籍《孝经》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因为禁忌“死无全尸”而不愿捐赠器官。这种观念在丧葬习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土葬被视为一种尊重死者的方式。
中国人对土葬的执念深以及保留全尸这件事,是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情感需求和伦理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土葬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
土葬在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差异表现有哪些?
在中国,土葬习俗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葬礼形式、葬礼程序、葬礼地点以及随葬品等方面。
葬礼形式和程序:
汉族:汉族人讲究“入土为安”,实行传统的土葬,讲究入殓仪式,通常使用棺木将尸体深埋于土中。
彝族:彝族在明代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葬地点一般在山头或森林附近,尸体连同停尸木棺一起置于穴内,埋于土中。
蒙古族:蒙古族受汉族民俗的影响,逐渐由野葬改为土葬,葬式与汉族不同,如汉族需披麻戴孝一身白,而蒙古族只系白布腰带。
回族:回族的土葬法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本质区别,不用棺椁,且至今还保持着这一传统。
葬礼地点:
高山族:高山族的葬礼地点有多种方式,如裸葬、草席葬、大窑缸葬、石板葬、木板葬、木棺葬等,其中泰雅、布农、曹、鲁凯、卑南等族群行室内葬,阿美、赛夏、雅美、排湾等族群则多行室外葬。
贵州侗族:贵州从江县的部分侗族地区有入殓后将棺本停放寨外,直到本寨中与死者同年生的本族中同辈分的人都死去后才择期一同安葬的葬俗。
随葬品:
黑龙江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举行土葬时,除在棺内安放一些死者生前物件为随葬品外,尚有杀死死者生前马匹殉葬的遗风。
广西西部壮族:人死理葬五至十年后,还有将骨核转移到“地理风水好”的地方再行重葬的习惯。
葬礼习俗:
云南怒族:男性死者葬时为伸肢仰卧,妇女为屈肢侧卧,如系夫妇合葬则妇女向丈夫屈肢侧卧,反映了父权制下妇女从属于丈大的情景。
彝族:彝族地区由土司到百姓吸收汉土葬文化或承袭自身的“白死白埋”的古规,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