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坟”和“墓”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开始将这两个词连用,泛指安葬逝者的地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坟”和“墓”这两个词,很多人认为它们意思差不多。其实,在中国传统殡葬文化中,“坟”和“墓”有着不同的含义,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安息场所很有帮助。
“墓”是什么?
“墓” 是最早的安葬形式,指的是将逝者安葬后不堆土,与地面齐平的地方。古人称之为“墓而不坟”。在古代,“墓”通常是指地下的墓穴,是逝者安息的主要场所,家境较好的人家多会采用这种形式。
“坟”是什么?
“坟” 则是指在墓的基础上堆起土丘,形成一个小土包,作为标识。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孔子为了纪念父母,特意在他们的墓上堆土作为标记,以免忘记位置。后来,坟堆的大小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坟”和“墓”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开始将这两个词连用,泛指安葬逝者的地方。

1对1购墓顾问 免费讲解
024-8153-8166
